张文宏:蛋白质是身体抵抗疾病的重要需求 保持社交距离最有效

  日期:2020-04-06 09:07 阅读: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邮箱:

4月4日,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邀请张文宏教授与在法华人华侨、留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回答海外同胞们关心的疫情发展、个人防护等热点问题。

戴口罩、回家勤洗手 降低感染几率

张文宏表示,如果邻居感染新冠病毒,且处于潜伏期或是无症状携带者,若共用电梯会有感染风险。

他建议,外出必须戴口罩,乘坐电梯时,可通过餐巾纸、牙签等间接接触按电梯。出门后,双手不可以摸自己的鼻子和嘴巴,回家后第一件事情是洗手,坚持做这几件事,能够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社交距离是所有的抗疫措施里面最有效的方法

“大家始终要记住,两个人好得不得了的时候,往往是风险最高的时候,特指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张文宏在线交流时特别强调保持社交距离是所有的抗疫措施里面最有效的方法:“坐飞机的时候,防火、防盗、防隔壁邻居。两个人讲话,必须有一个人戴口罩,记住一点,两个人不许同时吃饭,同时吃饭风险极高。”

1.5米就是安全距离吗?

还是佩戴口罩最安全

张文宏表示,研究发现,人与人互相说话时,唾沫喷出的飞沫可以到达6米。但为什么会有1.5米是安全距离这一说法呢?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交流都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好好说话,1.5米的间隔距离是安全的。

因此,正常接触时,人与人之间如果间隔1.5米左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吵架、冲着对方大声喊叫等,这个安全距离也就不再安全了,并且风险还是极大的。

为什么海内外在戴口罩问题上出现巨大差异?

张文宏强调,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是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

在东亚地区,像日本,没有疫情的时候,人们也戴口罩,可能为了防过敏。在香港,平时也会看到很多人戴口罩。在一些拥挤的大城市,人们都喜欢戴口罩。戴口罩,一是防疫,另外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习惯一直被东亚的一些地区所接受。

但是,在欧洲,人们见面是非常热烈的,有亲吻礼,有贴面礼等,戴着口罩进行亲密的社交,被他们认为是不礼貌并且不能忍受的。

其次,这种现象与戴口罩对防疫的效率有关。

如果一个地方生病的人是少数,戴口罩防疫的效率是极低的,还会造成大量的口罩稀缺,让该戴的人戴不上,比如病人、医生都没有充足的口罩戴,应该防的人没有被防,不需要防的人乱防。

如果人群中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比例增高,那么戴口罩对防疫的效率也随之提高,支持戴口罩的会多起来。

回国途中该如何做好防护

最重要是蛋白质,不吃不喝、几十个小时微缺氧不可取

张文宏:我这里的病房,住了回国的100多个感染的年轻人,法国的、德国的、英国的……很多人回国时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戴好N95口罩,上飞机坐在那里不动,不吃不喝,几十个小时的微缺氧状态,还在飞机场周转,很多人一起落地,要等待非常繁琐的海关检疫,还要连续两天周转于机场、宾馆。

入院第一天,很多病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营养严重不足。你要在路上带一点食品,不是方便面、饼干,应该是牛肉干。蛋白质是你抵抗疾病最重要的东西。劝告回国的同学,在路上要吃东西,把口罩摘下一会儿没有关系,只要你跟坐在你旁边的兄弟姐妹不要同时摘口罩。方便面、饼干这些高碳水化合物,对抵抗疾病作用微乎其微。

很难判断是在飞机上还是在其他地方被感染

对于飞机上的空气过滤器很先进,回来时为什么还会有人发生感染的提问,张文宏回答,这个其实不太好讲。回国的人员大多数是在落地筛查的时候筛查出来,或者在隔离的时候出现。大部分人经过30多个小时的飞行,会认为是飞机上感染了,其实未必。病毒接触以后,有个复制过程,这需要时间。所以很难判断是否在飞机上还是在其他地方被感染,只不过在落地时被检测出来的,这是大概率事件。

张文宏认为,不能排除在飞机上是否被周围乘客感染,这个风险依然存在。“就算在飞机上有感染,可能是被坐在旁边的兄弟感染的,你们两个有摘下口罩、密切交谈的情况,好得不得了。”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评论须知
验证码:

查看所有评论  共( 条)

Click here

Advertising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