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乱丢垃圾现象日益增多 回收箱内竟然出现猪头

作者: Ruka   日期:2023-07-28 12:12 阅读:0  来源:RNZ  
分享到:
邮箱:

【天维网综合报道】据RNZ报道,奥克兰市民越来越频繁地将错误的垃圾扔到垃圾回收箱中,结果往往导致大量垃圾最终被填埋处理。

WXWorkCapture_16905027984179.png

奥克兰市议会发现,在过去三年里,奥克兰所谓的“垃圾箱污染”情况增加了一倍,占垃圾总量的比例超过20%。公共区域的垃圾回收箱情况更糟,其中竟有80%的垃圾不属于可回收范畴。

垃圾箱中还发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东西,包括武士刀和假肢。

周四是Greenhithe地区的收垃圾日,回收日也是这一天。

4L577WN_roz_chat_JPG.jpg

垃圾箱检查员Roz Millett(左)。Photo: RNZ / Marika Khabazi

垃圾箱检查员Roz Millett每天早上要走大约2万步,检查人们是否正确投放了垃圾。她表示情况通常并非如此。

“我们发现过尿布、食物残渣,有些很恶心,甚至会有蛆虫,我曾经在垃圾箱里发现过一整把电锯。”

如果垃圾箱被污染,它会被贴上红色或橙色标签,并通知对应家庭,同时也会向司机发出警告,提醒其不要收走该箱垃圾。

Millett向Checkpoint节目的记者展示了一个违规的垃圾桶,里面装满了各种乱丢的垃圾。

“这只是一个轻微的违规行为,但因为它们装的是食物残渣,所以要被贴上红色标签,里面装的塑料种类也不对。”

随着被污染的垃圾桶数量增加,Millett的工作也越来越繁重。

她说:“以前我的包里大概有20个标签,现在走完一条街就能全用完。”

Millett检查完毕后,垃圾车司机Vijay就会来收走未受污染的垃圾桶。就算有乱丢的垃圾藏在垃圾箱底部逃过了Millett的检查,卡车上的摄像头也会让这些“漏网之鱼”无处可藏。

他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通常是一袋衣物或枕头被偷扔进去。在看到后,他会按下垃圾桶被污染的按钮,将住户的地址发送给市议会。

不过,一般到这时候也是为时已晚,卡车装载的大部分垃圾此时已被污染。

4L577UW_vinay_JPG.jpg

垃圾车司机Vijay。Photo: RNZ / Marika Khabazi

奥克兰市议会垃圾解决方案总经理Parul Sood说,这会产生多种后果。

他说:“错误丢弃的垃圾必须被送到垃圾填埋场,这会造成额外的成本。”

去年,他们收到了越来越多不属于可回收范畴的奇怪东西。

他说:“猪头,这显然是不能回收的。我们还发现过枪支和发动机,你觉得这些玩意儿能回收吗。”

这些垃圾被收走后,最终被运到了位于Onehunga的Visy回收中心。院子里刺鼻的气味和成群的饥饿海鸥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那里有一些不应存在的东西。

每天,约有250吨回收物品被从该中心送到垃圾填埋场。

公共区域的回收箱在另一个设施中进行处理,但它们的污染率高达80%,这意味着它们大部分都无法进行回收处理。

送到Onehunga的街边回收垃圾被放到传送带上,然后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纸张、罐头和塑料被打包处理成大包,玻璃也有超过12万吨,然后会在国内外市场再次进行销售。

如果有居民的垃圾桶在三个月内三次被贴上红色标签,市议会就会考虑将其垃圾桶全部没收。但在此之前,违规者会收到两封警告信和一次登门拜访。

奥克兰市议会表示,虽然被没收的垃圾桶数量相对较少,但如果污染水平没有改善,他们将会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评论须知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您的留言只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

· 天维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天维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维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天维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

查看所有评论  共( 条)

Click here

Advertising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