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报近万例,中国广东“基孔热”疫情将如何发展?
作者: Hazel WU 日期:2025-08-18 10:38 阅读:0 来源:新京报
今年,广东地区发生了中国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截至8月16日的最近一周,广东省新增报告83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据统计,本次“基孔热”疫情广东已累计报告病例9933例。
白纹伊蚊在中国广泛存在,为何疫情暴发在广东?蚊媒传染病持续周期有多长?此次疫情何时能结束?全球变暖背景下,“基孔热”是否有成为地方流行病的风险?
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在一线参与防控的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
疫情进入下降期,但需警惕反弹风险
记者:顺德地区从7月8日监测到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现在疫情进入什么阶段?
刘起勇:从最近两周的新增病例数据来看,顺德基孔肯雅热疫情已进入下降期,从7月29日(408例)至8月15日(66例),新增病例十七天连降,但仍需警惕可能的反弹风险。
记者:蚊媒传染病疫情的走势一般有什么特点?满足哪些条件能够达到平台期然后下行?控制起来大概需要多久时间?
刘起勇:蚊媒传染病疫情的走势及其控制受多种因素影响,疫情通常呈现季节性高峰(如夏秋的雨季)、地域性集中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尤其在现代人员跨国跨省频繁流动背景下,疫情易扩散且存在输入性风险。
目前仍处于高温高湿季节,达到平台期并下行的关键条件包括:传染源的有效管理,即通过快速诊断、病例防蚊隔离和治疗减少病毒传播;作为传播媒介的蚊虫密度得到持续控制,通过环境综合治理、清除孳生地和化学控制等手段降低蚊虫种群数量;气象条件,包括气温、降水和湿度开始下行,不利于蚊虫孳生和病毒扩增。同时,针对人员流动,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于这类传染病的意识,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避免疫情通过旅行者跨区域传播。
由于南方地区夏季时间长,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动大,蚊虫控制难度大,加上存在无症状感染和隐性传播,疫情控制难度较大,易出现反复。
记者: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速度、防控难度、持续时间等方面,和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不同之处?防控要点是什么?
刘起勇:蚊媒传染病与呼吸道传染病在传播和防控上存在显著差异。蚊媒疾病依赖蚊虫叮咬传播,不直接人传人,其传播速度受气候、蚊虫密度、病毒感染力等生态因素制约,通常呈现季节性缓慢扩散;而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直接人传人,可在短期内暴发式传播。
防控上,蚊媒疾病需同时管理病例和蚊媒,干预周期长,且需投入大量病媒防控资源,防控的五大核心要点包括病例快速识别与防蚊隔离、精准灭蚊措施、蚊媒孳生地清理、风险人群防护和跨部门联防联控;呼吸道传染病则主要通过隔离传染源、阻断人际传播(如戴口罩、社交限制)来快速控制。
此次疫情发现较迟,导致较大规模暴发
记者:基孔肯雅热之前,广东每年都在和登革热缠斗。“两热”的传播媒介基本一致,为何“基孔热”之前报道比较少,今年出现本地性暴发了?
刘起勇: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基本一致,均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世卫组织去年年底报告,基孔肯雅热在经过十年的低流行后又在全球热带地区呈现大暴发,亚太地区“基孔热”病例数创近年新高(如东南亚多国暴发),导致输入风险上升。
广东作为经贸、侨眷和旅游大省,与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乃至全球人员往来密切,可能通过入境旅客或归国人员输入病毒。广东这次疫情发现较迟,所以一开始病例数就很多,导致本次出现较大规模暴发。
广东夏季高温多雨,尤其是台风和强降雨后,积水增多,蚊虫孳生地增加。而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广东的夏季时间持续变长,更利于蚊虫的发育繁殖。蚊媒密度高,布雷图指数(BI)超过安全阈值,提示传播风险较高。
另外,病毒变异也是一个原因,现在的基孔肯雅病毒经过变异,更适应白纹伊蚊作为媒介,因此通过我国广泛分布的白纹伊蚊传播效率更高。今年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为近20年最高强度,广东顺德和全球“基孔热”高流行地区(如法属留尼汪岛)商务往来密切,本次顺德流行的基孔肯雅病毒毒株测序结果显示,它与留尼汪的毒株高度同源。
记者:广东省内很快有其他市县发现了疫情,澳门也发现了病例,疫情继续外溢的风险大吗?
刘起勇:包括澳门在内的周边一些地区报告了来自佛山的输入病例,也是情理之中。外溢风险不可避免,但如果发病的基数下降了,外溢的风险就小了。所以在现有的流行区,需持续开展“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措施,将发病数持续往下压。
记者:哪些城市需要格外注意发生“基孔热”的风险?
刘起勇:综合广东的流行原因来看,Ⅰ类地区(南方沿边沿海省份,云南、广西、海南、福建和浙江),Ⅱ类部分重点地区(上海、重庆、江苏等国际经贸往来频繁的省份),与广东人员往来频繁的地区(如江西、湖南等邻近省份),以及京津冀等经济活跃区域,要加强病例监测和媒介蚊虫监测控制,防止病例输入引发本地传播。
大家可以参考目前划分的四类风险区:
Ⅰ类地区(6个):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Ⅱ类地区(11个):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
Ⅲ类地区(8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
Ⅳ类地区(7个):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基孔热”为何暴发在广东?
记者:“基孔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白纹伊蚊在全国广泛分布,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入境游客也很多,为什么受蚊媒疾病的困扰没有广东这么大?
刘起勇: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看,广东和香港有大量航空口岸,接纳了大量国际流动人口,同时广东的侨眷很多,许多侨眷回国后直接住到自己家里,更便于蚊媒传染病的传播流行;从气候角度,广东的夏季时间一般有7个月,去年接近8个月,高温高湿的条件有利于媒介伊蚊发育繁殖,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的时间也长。
广东具有的上面这些因素,是我国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夏季时间要短很多,媒介活跃期可能没有那么长,且密度相对较低。以北京为例,北京地区的降雨集中在“七下八上”主汛期,过了这个时间段,降水减少,蚊虫密度自然就逐渐降低了。
记者:广东在控制蚊媒传染病方面还面临哪些挑战?
刘起勇:广东是全国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城市常住人口多,人口密度大,总体有利于传染病流行;温湿度高,植物生长茂密,各种自然的蚊虫孳生地(如树洞、竹蔸、落叶)也更加丰富,城中村、建筑工地等卫生管理薄弱区域成为蚊虫孳生“热点”,因此,蚊虫密度和控制难度要远远超过北方城市。
记者:你提到这次疫情暴发的原因有气候因素,那么全球气候变化,会不会让未来全国范围内的蚊媒疾病防控变得更加困难?
刘起勇:气候变化确实会显著增加全国蚊媒传染病的防控难度,温度升高延长了蚊虫活跃期,并可以向高纬度地区扩张;极端降雨增多,增加了蚊虫孳生地;暖冬现象使蚊虫越冬成活率提升,蚊虫活动期提前开始,导致次年更早出现疫情。
记者: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有没有可能从境外输入传染病变为地方病?
刘起勇:东南亚等流行区频繁输入病例,叠加本地蚊媒高密度,让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存在从输入性传染病转为地方性流行的风险。对此,我们需要加强入境检疫、蚊媒生态学和病原学监测,开展有效的早期预警、孳生地清理以及爱国卫生运动,防止两种疾病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地方性流行。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 小额包裹还是海外仓?跨境电商如何提高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 欧洲领导人将与泽连斯基同往白宫
- 特朗普:在俄罗斯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
- 特朗普将先与泽连斯基会晤 再与欧洲领导人讨论俄乌冲突
- 揪心!中国3岁女童“头上插刀”,淡定走进医院
- 中国卫健委:已追责“董小姐事件”五机构19人
- 奔驰在华月销5年来首次跌破2.7万辆
- 美俄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 特朗普:双方暂未达成协议 但接近
- 特朗普暂时收回对俄威胁
- 特朗普:与普京会谈未在“最重要”方面达成协议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您的留言只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
· 天维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天维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维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天维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查看所有评论 共(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