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还是生活更重要?调查:新西兰近7成打工人选后者

作者: Alan Wei   日期:2025-09-04 12:55 阅读:0  来源:天维网编译  
分享到:
邮箱:

【天维网综合报道】最新调查显示,当被迫在“工作与生活平衡”和“更高薪资”之间二选一时,68%的新西兰人更愿意选择前者。不过,如果加薪幅度达到20%,那么30%的受访者愿意加班,28%愿意承担更多工作职责。尽管多数人优先考虑平衡,但仍有63%的人不会为了更多休闲时间而接受降薪。

在可远程办公的人群中,五分之一(20%)即使提供更高薪水也拒绝重返办公室。这个比例在X世代(32%)和婴儿潮一代(47%)中更高。

随着生活成本持续上升,新西兰职场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为更好理解财务与生活平衡之间的张力如何影响2025年的职业选择,SEEK发布了最新研究《金钱与事务》报告(Money Matters),揭示了新西兰人在职场中作出的妥协的意愿。

在对1000名来自不同世代、地区与行业的员工调查中,结果显示:多数新西兰员工在被迫选择时,倾向于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放在薪资之上。

企业微信截图_20250904085000.png

图片由AI生成。

SEEK NZ的总经理Rob Clark评论道:“薪酬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正变得日益复杂。2025年的权衡与以往不同,员工并不是单纯选择薪水或平衡,而是希望找到能同时兼顾财务安全与生活需求的工作。”

Clark补充说:“在生活成本压力下,新西兰人依然高度重视平衡。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帮助员工更有信心做出职业选择,同时也让雇主更好理解当今职场动态。”

新西兰人最愿意妥协的方面

尽管大多数人更重视生活平衡,但面对20%的假设性加薪,员工最愿意做出的妥协依次是:

-加班:30%

-承担更多职责/工作量:28%

-回到办公室工作(而不是远程工作):22%

-接受更长通勤时间:17%

从代际差异来看,Z世代最愿意加班(37%,高于整体的30%),也更能接受长时间通勤(24%,高于整体的17%)。

薪资之外的五大福利偏好

当被问及除了加薪以外更看重什么时,新西兰员工最青睐与时间相关的福利:

-增加年假(43%)

-更灵活的工作安排(29%)

-减少工时(29%)

-公司配车(29%)

-晋升机会(25%)

而诸如员工折扣/购物券(23%)、生日假(23%)、交通补贴(21%)等传统福利则的吸引力则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Z世代对“公司配车”兴趣最高(38%),远高于全国平均(29%)。

回办公室工作?需要额外薪酬补偿

近年来,远程办公成为许多新西兰人的重要诉求。调查显示,80%的远程办公者表示,如果要回到办公室工作,就必须获得额外薪酬补偿。

其中,64%愿意为最高20%的加薪放弃居家办公,16%则希望涨薪超过20%。但也有20%的人明确表示,无论多少钱,他们都不会回办公室工作。

代际差异同样明显:高达91%的Z世代愿意为加薪而回办公室,远高于全国平均(80%);而婴儿潮一代仅有53%愿意妥协。

如何平衡?

SEEK的职业教练Leah Lambart表示:“如今员工在真正的生活平衡与经济压力之间左右为难。我们预计,越来越多的新西兰人会综合考虑工作环境的整体价值,而不只是薪水。”

她指出,这种考量可能意味着:有人会愿意通过更频繁地由远程工作回办公室工作来换取加薪;也有人可能愿意接受更长工时换取每月额外的休息日。

Clark补充说:“从更广的角度理解员工价值并提供相应支持,不仅能提升员工满意度与幸福感,还能打造更有动力、更投入和高效的团队。”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评论须知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您的留言只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

· 天维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天维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维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天维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

查看所有评论  共( 条)

Click here

Advertising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