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人达3.3亿,院士葛均波站上科普讲台

作者: 澎湃新闻   日期:2024-05-28 19:04 阅读:0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邮箱:

据澎湃新闻报道,多年来习惯在科研台前工作,这次院士葛均波站上了科普讲台。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已高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达到了2.45亿,且数字还在持续上升。这一严峻形势使得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科研很重要,科普也很重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葛均波院士说。

5月27日,由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举办的心血管健康科普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葛均波领衔,该实验室众多专家悉数出场,为公众介绍心血管疾病知识和前沿技术。

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葛均波创造了多个心脏病领域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但面对众多市民和医学爱好者现场授课,对他而言是陌生的讲台。

 

5月27日,心血管健康科普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葛均波介绍心血管疾病知识和前沿技术。医院供图


为了让普通人听懂,葛均波比喻心脏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器”,它有“电路”(心脏传导系统)、“油路”(冠状动脉系统)以及“机身与活塞”(心肌和瓣膜),这些“机器配件”协同运作,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2024年2月,在中山医院正式挂牌的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就是针对这些心脏的关键组成部分进行深入探索,力求揭示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并努力研发更为高效的防治策略。

葛均波谈到心肌梗死治疗。他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目前针对缺血性泛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方式多样,就心肌梗死而言,就有介入治疗、外科搭桥以及溶栓治疗,效果都很好。但是JAHA的一项研究指出,虽然绝大部分的心肌梗死患者得到了有效及时的治疗,但是心肌梗死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存率的现状并未显著改善,有接近40%的患者会在心肌梗死后5年内再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管事件,这其中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2023年12月,葛均波团队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研究结果提示,心肌缺血触发了造血干细胞或单核细胞中的一种免疫训练状态,从而加速心肌缺血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简单来说,就是患者的心肌梗死顺利治好后,还是必须注重健康管理,因为心肌梗死、下肢缺血或脑卒中等缺血性损伤后,由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表现的二次动脉狭窄,发生率急剧上升。

“我们应该跳出原来对疾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模式,而对整个心血管疾病进行全流程管理,从上游的预防到中游的治疗,再到下游的出院康复,形成管理闭环。”葛均波说。

葛均波表示,情绪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不良情绪不仅可能诱发肿瘤,对心脏、心血管等疾病也有影响。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2024年4月,葛均波团队在202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上有一篇获奖研究论文,中文名为《精神压力相关的神经活动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和心血管事件相关》,证实精神压力对心血管疾病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利用影像学客观评价这一影响的新路径。心理压力被认为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触发因素和心脏事件后的预后因素,并独立于其它危险因素。通俗地说,有精神压力的人更易得心脏病。

在科普现场,葛均波领衔实验室的专家们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以及互动问答等环节,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成因、预防及治疗方法,让市民对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山医院了解到,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已经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专家们通过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心脏自主节律的起源和心脏递质系统的工作模式,为理解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实验室还积极研发创新药物、技术和器械,为解决心脏病治疗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葛均波表示,实验室在推动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同时,也肩负着提升公众健康认知的重任。他强调,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效益,组织科普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此类活动,公众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心血管疾病,从而降低患病风险,做好守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葛均波还透露了实验室的未来规划。他表示,实验室将致力于打造“产-学-研”全链条和“理论-技术-产品”全流程的研究体系,力争在未来十年内取得心脏病源头理论、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研究的突破,以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推动全球心血管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评论须知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您的留言只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

· 天维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天维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维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天维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

查看所有评论  共( 条)

Click here

Advertising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