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近40年追踪研究:极早产儿成年后大部分健康、正常

作者: Jackie Shan   日期:2025-08-29 14:12 阅读:0  来源:天维网报道  
分享到:
邮箱:

【天维网综合报道】 出生时体重不足1.5公斤、早产8至16周的新生儿,经过近4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如今已能健康生活、事业有成,这为早产儿的长期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wechat_2025-08-29_101123_006.png

主持这项研究的奥塔哥儿科名誉教授的Brian Darlow。供图

新西兰婴儿Rosie Peck是极早产儿中的一员。她出生于1986年,发育仅26周出生时仅重500克——差不多一块黄油的重量。她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度过了三个月多,曾因脑出血和呼吸道问题濒临死亡。新西兰新生儿科医生、现为奥塔哥儿科名誉教授的Brian Darlow在为其他早产儿进行研究检查时救了她一命,将呼吸管成功插入。

Peck随后成为“新西兰极低出生体重(VLBW)纵向研究”的参与者之一,该研究自1986年起追踪全国250名出生体重低于1.5公斤的早产儿,并与同期足月出生的同龄人进行对比。

至今,研究已对参与者进行了多次随访,最新数据发布于《新西兰医学杂志》。

研究显示,尽管极早产儿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面临额外健康挑战,但在成年后大多数人生活状态良好、职业和家庭发展正常。研究过程中发现,82%的参与者出生不足32周,被定义为“极早产”。他们在28岁时的心血管、肺功能和视觉指标虽略低于足月出生同龄人,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Darlow教授指出,这类群体可能存在“生理年龄偏高”的现象,即器官衰退和健康问题可能提前出现,因此需长期关注血压、心肺、肾功能及血糖等指标。

除了身体健康外,研究还显示早产儿在认知、教育和生活自理方面略逊于足月出生者。经过调整后,他们的平均智商比对照组低9.4分,大学教育水平、就业状况和自我执行功能也略有差异。研究团队计划继续跟踪这一群体,以了解早产带来的生理老化是否持续或加速。

对于Peck而言,研究不仅让她了解自身健康,还让她能回馈未来的早产儿。她的侄女Ruby也在早产28周出生。Peck回忆自己童年时期,曾因视力问题佩戴眼镜、7岁时接受过腿部手术,但总体上成长正常,并顺利完成学业,现为教师并育有两个孩子。她说:“看到研究成果能帮助新一代早产儿,我感到非常欣慰。”

研究还强调,尽管医疗水平大幅提升,早产儿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出生的极早产儿,约20%未能存活回家;到近年,这一比例降至约10%,并且出生周数更少的婴儿也有望存活。他们到了成人阶段在体能、肺功能和血压等方面需持续关注,医生应在体检中询问患者出生状况,以便提前发现潜在健康问题。

Peck总结道:“早产是一生的经历,但医学研究和家庭支持让我们有机会健康成长。希望我的经历能帮助更多早产儿获得更好的照护和未来。”

这项长期研究不仅揭示了极早产儿的成长轨迹,也为公共卫生政策、临床干预及家庭支持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参考,彰显了医学研究对社会的长期价值。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评论须知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您的留言只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

· 天维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天维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维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天维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

查看所有评论  共( 条)

Click here

Advertising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