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两周内疫情或将达峰 政府或加快边境开放

作者: Charlona   日期:2022-03-01 13:16 阅读:  来源:天维网编译  
分享到:
邮箱:

【天维网综合报道】本文是一篇来自Derek Cheng的观点稿,译文如下:

鉴于未来几周(可能在两周内)将达到Omicron高峰,政府加快开放边境是理所当然的。

701508963411482

在此之前(加快边境开放),完全接种疫苗以及新冠检测呈阴性的新西兰人将不用隔离。

随着每天数以万计的新增病例,很明显,与社区新病例的风险相比,边境新病例的风险就少多了。

昨天,总理Jacinda Ardern透露的最新模型估计,在隔离期结束后,预计每周会有100到425例海外飞回新西兰社区的病例。以上假设基于7天期限结束时,边境上65%的病例仍为阳性的情况下。

在没有隔离期的情况下,这些估计上升到每周150到654例新增病例,在每周10万多例社区新病例中仍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对非新西兰人开放边境——目前计划从7月开始对来自澳大利亚的人开放,从10月开始对世界其他地区开放,如果他们像疫情爆发前那样蜂拥到新西兰,平均每天将有大约1万人入境新西兰。

282089958284247

流行病学家Sir David Skegg教授明确表示,如果他们明天抵达新西兰,将会带来显著的额外风险。

但在Omicron的峰值到来并消失后,这种风险将大幅降低。

新冠建模专家Michael Plank教授说:“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社区中对之前感染的免疫水平将会高得多。”

“一旦达到了顶峰,海外病例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它们不会对情况好转做出重大贡献。”

如果其中任何一种感染了新的变异,它们仍然是重要的,所以在到达时进行检测,并对所有阳性结果进行基因组测序仍然至关重要。

但如果没有新的变种,开放边界的更快时间表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卫生系统不仅有足够的缓冲来应对新冠病毒,而且有足够的缓冲应对冬季流感季节,可能会在冬季加快边境开放。

到那时,疫苗护照也将对积攒缓冲时间有所帮助。

鉴于有迹象表明,两针疫苗的疗效远不如打三针,可以说已经是这样了。英国的数据表明,在第二针注射后的5至6个月,对症状性疾病的保护率只有10%,而在第三针注射后,保护率跃升至60%至75%。

这意味着疫苗护照只有在人们打完第三针的情况下才能为酒吧、咖啡馆或健身房的人提供有意义的保护。

Skegg说:“加强针这个词暗示了一种可选的额外措施。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要得到充分保护,就需要打三针。”

Ardern表示,一些疫苗规则将继续存在,包括在医疗保健机构,但政府尚未就加强针做出任何决定。

她表示注意到高等法院的裁决,即因为健康福利不够,对警察和国防军的强制令是不合理的。

Omicron峰值消退最好的迹象即每天住院的人数持续下降。

Ardern表示,由于Omicron的扩散速度快于预期,峰值可能在3月中旬或更早到达。接下来的几周将是坎坷的。

Plank说,到目前为止,疫情似乎与假设中等传播水平和对符合条件的人群进行90%加强覆盖的模型密切相关。

估计将有240万例感染,包括62.6万例确诊病例、1.93万例住院治疗和840例死亡。7天滚动平均每日病例可能达到17700例的峰值。

Plank补充说,死亡人数可能会更低,因为被感染的年龄比模型假设的年轻,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年轻死亡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新常态下,MIQ仍将发挥作用,为从海外飞来的未接种疫苗的人提供住房。根据卫生部的说法,目前的疫情表明,未接种疫苗的人最终住院的可能性是不接种疫苗的人的四倍。

如果一种新的变异比Omicron的传染性和毒性更强,那么它将再次颠覆新常态。这可能会导致边境采取防御措施,以保护新西兰资源相对匮乏的卫生部门。

在新西兰出现首例新冠病例两年后,这似乎提醒着人们疫情尚未结束并将继续像以往一样快速发展和不可预测。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评论须知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您的留言只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

· 天维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天维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维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天维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

查看所有评论  共( 条)

Click here

Advertising With Us